喜欢玩战略游戏的人应该很少不知道《全面战争:三国》这款游戏的,这款游戏由英国的Creative Assembly开发,再由日本知名大厂世嘉进行发行,在2019年发售后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不论对于国内玩家而言,还是对于不了解三国历史的西方玩家,都对这款游戏的品质报以了认可。
甚至于当时在发售之后不久,YouTube上还蹦出来了一堆欧美的youtuber自制了科普视频,去介绍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在不知不觉当中帮我们还完成了一次文化输出,从这一点上可能看出来这游戏做的有多好了。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一款足以称得上是爆款的策略类游戏,竟然在发售两年之后评价持续走低,甚至于在这两天还遭受到了一次差评风暴,最后用实际行动为各位演示了一下什么叫做晚节不保……
事情是这么回事,就在前两天,三国全站的B站官方账号CA_DrDuan放出了一部视频,这视频里《三国全战》的主创们展示了在这运营两年的当中玩家们的统计数据,顺便放了一堆以前的宣传视频,最后主创成员们一脸诚意的表示,《三国全战》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我们决定停更这款游戏,并将视线放在下一款游戏当中,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然后所有人看到这个视频就都惊呆了……
这啥意思?合着《三国全战》之后就完事儿了?这种体验用日常生活当中的事件来举例的话,那就像是你花钱买了一张终身的健身卡课,然后过了两年健身房告诉你我们不打算开了一样。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生气肯定是必然的,但多少还在控制当中,但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在玩家的眼中《三国全战》其实根本就没做完。
和其他的三国同类游戏差不多,《三国全战》的故事背景最开始被放在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这段时间,玩家需要选择当时的一个势力征战全国,最终成就伟业。
从一款以三国题材为主题的游戏来看,选择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作为开局自然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毕竟黄巾之乱为之后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白埋下了伏笔,而且还让几个主要角色有了一个出场,所以说倒也算是中规中矩。
但问题是,《三国全战》的剧本在本体当中并不全,跟《三国志》系列类似,玩家在三国全战当中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点进入游戏,这些时间点会影响游戏的预设内容和出场人物、势力等等,这也给一些喜欢特定历史的玩家有了选择的机会。
但《三国全战》的问题是剧本时间节点有问题,即便算上DLC内容,玩家现在可以玩的时间节点也只有黄巾之乱、诸侯讨董、兖州之乱、官渡之战和晋朝的八王之乱了。
从这个时间节点也能看出来,除了有个画风明显不一样的八王之乱外,剩下的几个时间点都有个明确的特征,那就根本不是三国时期,我们常规意义上的三国时期就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阶段,而在目前《三国全战》放出来的剧本当中,能够影响局势走向最后造成三分天下的剧情一个都没放出来。
最开始玩家们对这件事儿也不怎么担心,毕竟根据CA做游戏的特点来看后期应该会出各种DLC填充内容,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官方的世界节点甚至都没做到赤壁之战,游戏就停止更新了,三国的三位君主都没有称帝的能耐,与其说这是《全面战争:三国》还不如叫《全面战争:东汉末年+西晋》更靠谱一点。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玩家群体一片哗然,面对此种情况玩家的反应也很一致,那就是刷差评,于是Steam商店页面便出现了大量差评,《三国全战》的评价在短时间内刷到了“差评如潮”的阶段,而差评的原因也基本上都是针对《三国全战》烂尾这件事儿。
如果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三国全战》这款游戏在内容上其实问题并不大,最起码刚发售时的成绩足以证明游戏的品质还算过关,但在之后的运营当中,《三国全战》走的路却并不是那么顺。
首先就是DLC的问题,由于三国全战每次大DLC更新都会新的机制,但在后期更新时这些机制的表现却并不能让玩家满意,尤其是在更新到“王王之乱”DLC的时候,因为DLC内容变动并不大,再加上游戏势力较少可玩性还不如本篇,这让玩家对游戏的不满越发严重。
而在后期,《三国全战》的开发商CA工作室还与网易进行了战略合作,在当时网易恰好在其他游戏的运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玩家反感,这也给《三国全战》带来了一波差评。
有了之前这些负面风波的积累,再加上这次《三国全战》在故事没有彻底进入三国时期就宣布停止更新,这让《三国全战》难免成为众矢之的。虽然网上也有玩家针对《全面战争》的游戏机制分析,三国时期其实并不适合《全面战争》的玩法系统,游戏宣布停止更新也是情理之中,但这些说法对玩家而言其实并不重要。
毕竟玩家们喜欢这款游戏,主要还是对于三国这一题材有着天然的好感,但从结果而言,期待了两年之后玩的内容却与三国关系不大,显然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之感。既然如此,那玩家用差评宣泄怨气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故事背景设定在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中国正经逢真正的乱世。东汉王朝主少国疑,支离破碎。孱弱的献帝,不过是军阀董卓手中的傀儡而已。
点此链接 >>《三国:全面战争》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