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人类之间的悲喜并不相同,但有意思的是,面对乐子和整活儿,大家的反应却都差不多。
没错,我说的就是这个月刚刚公布宣传PV的《昭和米国物语》。
作为擅长于找乐子的,热衷于玩整活儿的人,我对于喜欢搞出幺蛾子的游戏的一直抱有天然的好感,就比如《南方公园》系列游戏,虽然这个系列的游戏性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但他竭尽所能的反讽和搞事儿却总能让我感到开心。
但相比《昭和米国物语》,《南方公园》的档次就低了许多,相比的话就是一段脱口秀跟《让子弹飞》的区别那么大,前者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打算说什么,然后给你直接的乐子,但后者却遍地都是乐子,当你找到他的时候就能开心好一段时间。
就跟这个宣传片一样:
如果你经常在网上冲浪,又或者是熟悉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历史和习俗,不难发现这短短三分钟的预告片里面到底是整了多少活,不论是开头一鞠躬的僵尸,又或者是旧金山大桥上面挂着的大灯笼,亦或者身穿粉红色内衣的彪形大汉,还是有着正统达尔文主义设定的反派,尤其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大家熟悉对我却又陌生的游泳池,这都说明了一点,这游戏就是冲着整活儿来的。
就跟游戏制作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的那样,他们在制作这款游戏的时候刻意避免了相关的史实资料,而是完全凭借着自己脑海里面的记忆去打造的这个架空历史。
简单来讲,制作方就是用一种非常片面的角度来打造的这款游戏,毕竟是架空历史怎么玩都不过分,也正是因此,这游戏在公布PV之后,在海内外便受到了大量好评,就连日本知名游戏制作人,那个曾经制作了《杀手7》、《英雄不再3》等作品的须田刚一也对游戏表示了肯定。
一般来讲我们要评价一款游戏参考的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游戏的设定啦, 表现的如何啦,游戏性怎么样啦等等,但说真的,当一款游戏整活儿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那也就不需要去关注他的游戏性了。
但除去一些让我们单纯觉得有趣的内容之外,其实这款游戏里面还有一些东西倒不是完全的架空历史,比如这款游戏世界观的核心,即片头曾经提到过的日本用经济手段对美国执行殖民的情况,实际上在历史上真的有发生的条件,但他背后的故事却要复杂的更多。
这件事儿还是要从二战结束之后说起,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失去了主权地位,取而代之的美国对于日本处于主导地位,正常来讲,作为战败国应该是混得比较惨的,手里既不能保有军事力量,同时多方面会被收到各种惩罚与限制,但在现实生活中,战败国有什么待遇,却往往要看强国去如何衡量。
正如同一战结束后美国英国为了制衡法国从而去扶持德国一样,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增强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作为一个军事锚点,他们对日本的扶持力度也并不小,为了成为美国的军事工厂,也同样是为了振兴经济,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很快便决定了之后的发展路线,那就是发展工业。
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世嘉的发家史,在世嘉的发家史里面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世嘉的前身是一家名为Service Games 的美国企业,他们原本就是以制作赌博机作为核心业务的,而在美国开始严查且封禁赌博机行业后,他立刻决定将产业进行转移,移动到日本从而规避风险,这一点也跟当时美国扶持日本工业崛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时有不少美国行业都是在这段时间移动到日本的。
随着冷战期间美国对日本的扶持,再加上日本政府当初如同玩了命一样疯狂的对工业进行大量的补贴,日本的工业制造能力开始飞速提升,接下来的事儿大家就应该很清楚了,日本硬生生依靠工业制造能力完成了历史上的一次经济奇迹。
作为一个二战的战败国,日本能够完成这个目标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可当他们在经济上开始腾飞了之后,就有人不乐意了,这个人就是把日本扶持起来的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陷入到了通货膨胀这个大坑里面,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美国大量工人开始失业,可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美国的贸易赤字也在不断的提升,简单来讲,就是美国花在买东西上的钱,比卖东西的钱多了太多,学术点说就是贸易逆差,而这其中,日本的贡献度是最多的……
因为在工业崛起之后,日本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发展的实在是太快,制作出来的东西几乎全都卖到了国外,而他们主要的一个出口目的地就是美国。
在美国人因为经济不景气开始失业的时候,满大街上跑着的还是日本车,你说美国人开心不开心?
那肯定是不开心的,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出现了一场场经典的当街砸日本车的生动表演……
而且挺多场表演里面还是政府职员带头砸的……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反应,他们在当时其实对日本的这些工业都找茬进行了不少经济制裁,比如什么增加关税啊,什么五年内不得卖入美国啊等等,可无奈这几年下来日本在这方面技术储备着实是有点吓人,所以美国一个一个找茬根本用处不大,于是在1985,美国属实是玩累了,他们决定一鼓作气搞定这个小问题。
就这样,他们拉上了西德、法国、英国连同日本在纽约开了个小会,签了一份小协议,这份协议就是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内容比较复杂,但简单来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证美元贬值,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升值,对于美国而言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要美元贬值了就会增加进口额,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了,也可以提升购买力,这背后虽然也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但对于各国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日本没想到,这份协议竟然直接把他们一口气搞废掉了……
你要问日本对于广场协议到底支不支持,从整体角度来看他们其实还是支持的,毕竟美国三番五次对日本搞经济制裁日本也吃不消,签了广场协议最起码自己这头日子能过的安稳点,而且除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外,日元升值也代表着购买力上升,也就是相当于给当年经济本就腾飞的日本打了个BUFF,所以当时反对的声音有,但没人管……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开始了下一步操作,就是降低信贷难度。
简单来讲,就是让银行的放贷门槛大幅度降低,让贷款变得相对于比较简单。此举简单而言就是想要刺激日本的经济环境,然后再次促进经济发展,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日本此举的在实施的时候却玩偏了。
日本人把所有从银行里拿到的钱都扔进房地产和股市里面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日本经济之所以发展,其本质就是工业水平的提升,但在广场协议和信贷门槛降低的促进下,日本股市开始飞速提升,你玩了命的造一个月汽车,不抵人家在股市里面玩一个上午,你心里怎么想?
简单啊,那我还造毛汽车,我直接把钱全扔股票里不久得了么?
于是在之后的日本基本上就是这么个场面,大家赚了钱,把钱扔股市里面,股市天天牛市,赚了更多的钱,然后大家拿钱去买房子,用房子找银行贷款,然后扔股市里面……
永动机了属于是。
如果大家玩过《如龙0》的话就应该还记得里面有两个小游戏,其一是真岛吾朗的夜总会项目,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有大批人冲进夜总会各种花式撒钱开香槟,这也就是日本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所有人都在疯狂赚钱,赚了钱就去放纵属于正常现象。
而另一个小游戏就是桐生一马的房地产业务,玩过那个小游戏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桐生一马赚钱真的太简单了,只要花钱买房子就行,而盈利的速度要远超真岛吾朗的夜总会十倍甚至于上百倍,而这也就是当时日本经济环境的真实写照。
更不用提《如龙0》的剧情线核心就是为了那块“空白的一平”,为了这一块地,各个组之间连脑浆子都快打出来了,这背后代表的也是当时日本那足以让人发疯的房价上涨。
当时日本的房价到底有多夸张呢?据说日本不动产业盛传着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天皇肯卖皇宫,我们可以拿整个加州跟他换。”当然这句话也就是开个玩笑,因为就在之后不久,三分之一的东京房价就足以买下整个美国的土地了……
其实《昭和米国物语》里面的世界观的基础架构说的就是这段时间的事情,由于日本的房地产与股市关联巨大,再加上日本的股票换房子再换股票这种左脚踩右脚的玩法,当年日本的房价上升的的确有些过于恐怖了,所以《昭和米国物语》当中说的日本买下了美国,对美国进行经济殖民这种事儿的确是有历史条件的。
但有条件不代表这事儿真的靠谱。
上面说的这一套事情,在日本有一个专业的名称进行称呼,那就是泡沫时代。他们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所有经济基本上都是靠房子换股票这种左脚踩右脚的玩法构筑出来的,说白了他们所玩的这套看起来红红火火的经济时代,本身没有任何的实业作为根基。
更甚者,因为他们这套玩法过于吸引人,日本原来所崛起的那套实业经济在股票的诱惑下也没剩下了什么,大量工厂都卖羊头换狗肉把资产都扔进了股市里面,当泡沫炸掉的那一刻自然也随之消散了。
而那种日本买下了美国的说法,说白了也只是简单的价格对比罢了,如果日本真的想要这么做,美国自然也不会同意就是了。毕竟在当时,任何有些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看出来这场构架在泡沫上的金碧辉煌其本质到底有多么可笑而离谱,被迷惑在其中的人也只有这场游戏的参与者而已,所以当泡沫破碎的那一刻,一个只有日本受伤的世界就这么达成了。
“最讨厌别人说我看问题不够片面”